每年的职称评审基本都挺稳定的,没啥大的变动。通常,要是有政策要正式实施,那在前两三年就会逐步过渡,这才符合政策推行的常规节奏。最近,不少人才问熊老师,说在网上看 ………
每年的职称评审基本都挺稳定的,没啥大的变动。通常,要是有政策要正式实施,那在前两三年就会逐步过渡,这才符合政策推行的常规节奏。最近,不少人才问熊老师,说在网上看到一些视频,什么“大改革”“取消职称”“取消前置职称”,问是不是真的。熊老师想说,这大多是标题党博眼球呢!就拿河北来说,“取消前置职称”这事儿都实行好多年了,没出啥新通知,政策一直没变。这些所谓的大改革,其实就是利用信息差来忽悠人。在河北,直接评中级、高级职称的政策早就有了,没啥好稀奇的。
回到重点,中高级职称评审在业绩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在严格程度和含金量上略有不同,但整体方向、筛选标准以及种类等方面大致相似。先来了解一下业绩材料到底指啥:
在评职称时,业绩材料主要包含三部分:参与项目的合同、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类资料以及竣工验收阶段的相关材料。这三部分材料分别用于证明业绩的客观性、真实性、技术能力水平和完整性。
以工程项目为例,业绩材料涵盖了上级部门的通知、指导文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规划方案、中标通知书、开工报告、安全会议记录、图纸清单、竣工验收报告、业主表彰等。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很多人容易忽略工程合同中除通用条款和专用条款之外的部分,其实只要和本专业工作相关,都可以收集起来作为业绩证明材料的备选。不过,通用条款和专用条款虽然页数多,但对职称评审意义不大。
那这些业绩材料主要从哪儿来呢?熊老师给大家总结了以下几种常见来源:
第一,参与项目所获的奖项和荣誉。拥有荣誉和奖项是提高职称评审通过率的关键因素,尤其对于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评审,拥有重大荣誉和奖项的人才通过率相对更高。这些奖项和荣誉是个人成果的优质体现,无论是项目获奖还是个人因项目获奖,都属于优质业绩成果。国家级、省部级、县区级奖项以及行业内认可的优质奖项,都可以作为业绩证明材料。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提供奖项证书以及与奖项相关的项目材料、获奖材料,尤其是能够体现个人姓名和贡献的客观材料。
第二,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难题。为客观展现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应详细说明在参与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解决方法。许多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甚至存在施工隐患。如果在项目中解决了行业常见的难题,尤其是在设计、施工、维护、安装等环节中的复杂技术问题,并且效果显著,经专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也可以作为业绩补充。相关的技术报告或得到行业及主管部门认可的客观材料也需要提供出来。通常,解决技术难题可以通过论文成果或专利成果体现,这两者也是助力职称评审的重要成果。
第三,项目中的其他盖章文件。例如,如果负责项目的预算工作,可以复印一份预算书,并加盖单位公章,同时让单位出具证明,证实个人参与完成该项目。不同级别的工程应到相应级别的主管部门开具证明并盖章。此外,项目中的环节性材料,如开工报告、安全会议记录、图纸、清单等,尤其是有个人签字盖章的材料,都可以作为项目过程材料的一部分。但要避免一个误区,不能简单地在一张纸上写明参与的项目和工程,然后让单位盖章,这种形式缺乏客观性。如果在单位与领导关系良好,可以随意盖章,这样的材料毫无意义,甚至会让评审专家认为个人没有实质性的业绩。
第四,取得重大技术创新。重大技术创新在副高级职称评审中较为少见,正高级职称评审中虽有涉及,但也并不多,通常属于行业内的顶尖人才。如果能够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进行重要创新,并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经市级以上专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也可以作为业绩补充。不过,这种情况涉及的人才非常少。若人才具备上述三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其职称评审的通过率将会大大提高。
总之,职称评审中业绩材料的准备应择优呈现,突出个人重点,优化个人贡献。由于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和岗位不同,不应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这也正是熊老师总是强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因。有时候,个人认为不重要的材料,可能正是影响评审通过率的关键因素。
熊老师并非故意为难人才。许多人才认为熊老师要求提供各种材料是在为难他们,但实际情况是,每年职称申报人数众多,不可能对每个人进行深入调查。通常的情况是,有材料就提交,没有材料就淘汰。评审机构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判断没有提交材料的人才是否具备相应的水平和能力。因此,客观材料是职称评审的第一前提。其他方面可以在答辩阶段与评审专家进行详细沟通,无需过于死板。
需要明确的是,职称评审并非通过性考试,而是择优评审,存在通过率的限制。既然人人都有业绩,为何别人能够通过评审而自己却不能?希望大家能够客观地思考这一问题。 职称报名材料:工程监理职称工作业绩材料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