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评职称,基础条件其实大家都差不多能满足,要是连基础条件都不满足,那申报本身就成了问题。所以说,后续到底淘汰谁呢?关键还得看申报人的业绩成果材料究竟如何。对 ………
这年头评职称,基础条件其实大家都差不多能满足,要是连基础条件都不满足,那申报本身就成了问题。所以说,后续到底淘汰谁呢?关键还得看申报人的业绩成果材料究竟如何。
对于业绩成果材料来说,客观性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有不少人说自己的业绩不佳,也有人认为业绩不错,但无论怎么讲,都得基于客观材料来呈现。若所谓的业绩无法通过客观材料体现出来,那其实就等同于没有业绩。不过,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们也无需过度担忧,因为当达到中级和高级职称申报级别时,大部分人手中都有一些材料,只是许多人才不知道该如何将其客观地展现出来而已。
真正客观的材料,往往是甲乙双方签订,或者三方、四方共同签订的文件,这样的材料客观真实性会更高。同时,获得了相关部门的表彰、认可、盖章、签字、报道等,也都是业绩的客观体现。然而,很多人才很难把握好这个 “客观” 的度。
中高级职称评审中,对于业绩的要求,在严格程度和含金量上有所不同,但业绩的整体方向、筛选标准、种类类别等方面基本大体一致。那么,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业绩材料。
在评职称的过程中,涉及的业绩材料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参与项目的合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资料、项目收尾阶段的竣工验收材料。这三部分材料分别是证明业绩客观性、真实性、技术能力水平以及完成情况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工程项目中会涉及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通知、指导文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规划方案、工程中标通知书、开工报告、安全会议记录、图纸清单、竣工验收报告、业主表彰等材料。
这里要重点提醒大家:很多人才容易忽视一个关键点,尤其是在工程合同方面,除了通用条款和专用条款外,只要与本专业工作相关的材料都应收集起来,作为业绩证明材料的备选。不过,通用条款和专用条款虽然内容繁多,张数不少,但实际意义不大,不能作为有力的业绩材料。
那么,业绩材料的来源主要有哪些呢?咱们又该从何处收集这些材料呢?根据熊老师的总结,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业绩材料来源:
拥有荣誉和奖项,是人才提升职称评审通过率的重要前提,尤其对于申报副高级职称和正高级职称的人来说,那些有重大荣誉、大奖项的人才,通过率往往更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优质的奖项和荣誉,一定是个人各方面成果产出的优质体现。如果参与的某个项目获奖了,无论是项目本身获奖,还是个人凭借该项目获奖,都属于优质业绩成果。此时,不论奖项的级别是国家级、省部级、县区级,还是行业内认可的优质奖项,都要将其证书材料准备好,并提供与奖项相关的项目客观材料、获奖材料,以及能够体现个人名字和个人贡献含金量的客观材料。
若想客观展现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那么在参与的项目中,遇到过什么难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通过何种技术手段解决的,这些都能客观地体现个人的专业素养。在很多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会遇到诸多人力、物力、财力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甚至存在一些施工隐患。如果负责的项目中遇到了行业常见的难题,并且在解决设计、施工、维护、安装中的复杂疑难技术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且经有关专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那么这也可作为业绩的补充。相关的技术报告,或是得到行业及主管部门认可的客观材料,都需要提供出来,不能仅凭口头表述。通常情况下,解决技术难题往往会以论文成果或专利成果的形式体现,这两种成果也是比较优质的业绩成果,能够有效助力职称评审的通过。
比如,如果负责了项目的预算工作,那么可以复印一份预算书,上面盖有单位的公章,同时可让单位出具一份证明,证明该项目是自己参与完成的。根据工程的级别,到相应的主管部门开具证明并盖章。此外,项目中的一些环节性材料,如开工报告、安全会议记录,或者涉及图纸、清单等环节性的材料,尤其是上面有个人签字盖章的,都可以作为项目过程材料的一部分,成为职称评审业绩成果的有效证明。不过,这里有一个误区需要避免,就是有些人才喜欢在一张纸上写明自己参与了某某项目某某工程,然后让单位盖章,这种形式并不具备客观性。在单位内部,如果和领导关系较好,可能会随意盖章,这样的材料是没有意义的,反而会让评审专家觉得申报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业绩成果。
重大技术创新的情况相对较少,副高级职称申报中不多见,正高级职称申报中也属凤毛麟角,通常属于行业内的顶尖人才。若能应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进行重要创新,并取得社会、经济效益,经市级以上专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也可作为业绩补充。不过,能够达到这一层次的人才数量极为有限。
如果人才具备上述几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那么职称评审的通过率就会大大提高。总之,评职称这件事,业绩材料需要择优呈现,突出个人的重点贡献,优化个人在工作中的成就展现。由于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和岗位都存在差异,所以应避免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人。这也是为什么熊老师常常强调: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有时候那些看似不重要的材料,反而可能是影响通过率的关键因素。
不过,熊老师也并非故意为难大家。许多人才会说:“你就要求我提供这样或那样的材料。” 但事实上,职称申报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参与,如果按照某些人的想法,只要声称自己有能力,就可以随意提交材料,那评审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评审机构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判定那些没有提供客观材料的申报人是否具备相应的水平和能力。因此,客观材料必须是首要前提,其他方面可以在答辩阶段与评审老师进行详细沟通。大家不必过于死板,要明白职称评审不是简单的通过性考试,而是一种择优评审机制,是有一定通过率限制的。既然每个人都有业绩,那么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别人能通过评审,而自己却不能,客观地思考这个问题。 职称报名材料:安全监督评职称的业绩材料怎么做